00:00 / 04:2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
00:00 / 04:56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345
00:00 / 02:05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4
00:00 / 03:2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5
诗王白居易传奇人生 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这样一位诗人,他以诗为镜,映照出时代的悲欢,他就是白居易。 公元772年,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,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。六岁那年,随父迁居宿州符离,以能辨音韵、诵诗赋数百首。9岁时,他精研《诗经》《楚辞》,掌握了格律诗的创作规范。尽管此时家庭经济已显困顿,但他的诗才却日益精进。 16岁,白居易初入长安,携诗作拜谒著作郎顾况。"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"令长安文坛震动。然而因户籍问题,他未能立即获得科举推举。 22岁,他漫游江南,投奔宣州长叔,终得破格举荐,为日后的仕途铺平了道路。29岁,白居易以第四名中进士,实现了"慈恩塔下题名处,十七人中最少年"的壮志。但此时母亲已患严重心疾,家庭的重担逐渐压在了他的肩上。 35岁,武元衡遇刺案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。因越职言事遭政敌攻击,更被诬以"不孝"罪名。这次贬谪虽然痛苦,却意外催生了《琵琶行》等不朽名篇。 44岁,白居易被贬江州,表面是政治打击,实则成就了他的文学巅峰。浮梁的茶叶贸易细节,因其兄任职而熟知,共同构成了《琵琶行》的创作背景。 45岁,他出任杭州刺史,筑钱塘湖堤,蓄水千顷,实践了"达则兼济天下"的理想。此时他的诗风渐趋平和,显示出历经政治风波后的沉淀。 59岁,白居易在洛阳晚年编定《白氏长庆集》时,特意删去了可能引起争议的早期作品。75岁,他病逝于洛阳,葬于香山琵琶峰,其诗作量居唐代诗人之冠。 正如他自述:"世间富贵应无分,身后文章合有名。"白居易的一生是文学与人生交织的一生,他以诗达济天下,以文尽写人间,留下了不朽的文学遗产,也激发了我们对古典文学和历史人物的深入思考。 #白居易 #诗人#人物故事 #诗词 #文学
00:00 / 02:20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
00:00 / 02:15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0
00:00 / 04:10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
00:00 / 03:08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
不求甚解 #民间故事 #成语故事 #历史故事 晋朝时候,有一个著名的大诗人,名叫陶潜,字渊明,他不但诗写得很好,文章也超凡脱俗,为当时的人所景仰。他为人志趣高洁,不慕荣利。在做彭泽县令的时候,郡里派来的督邮要他端正衣冠进去进见,他说:“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。”意思是我岂能为那一点点薪水向你这个小小的督邮低头,去拜见你。陶渊明于是便辞了职。 在看透了官场尔虞我诈、腐败黑暗的丑恶内幕之后,陶渊明更喜爱清静闲散的田园生活了。他在勤劳耕作之余,或与好友饮酒畅谈,或在家里读书吟诗,过得好不惬意!他家门前有五棵大柳树,柳阴之下是他饮酒赋诗的场所。因此他自称“五柳先生”。二十八岁那年,他写了篇《五柳先生传》,也就是他自己的小传。 文中写道:先生不知道是何等样人,也不清楚他的姓名。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,因而就以“五柳”作为自己的号了。先生喜爱安静,不多说话,也不羡慕荣华富贵。很喜欢读书,不死啃书本字句钻牛角尖,而是着重领悟文中原意,每逢读到会心处,有一点新的体会总会是非常高兴,先生生性爱喝酒,可是因为家里贫穷,不能常得到酒喝。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,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。而我呢,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。 【出处】 成语“不求甚解”出自《五柳先生传》陶潜的一段文。原指读书中应力求领会精神实质,而不必咬文嚼字。是读书的一种方法,不含贬义。后人沿用此句成语时,常比喻学习态度不认真,满足于一知半解,不求深入的理解,多含有贬义。
00:00 / 02:35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