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:00 / 04:5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7
打猎的表面意思 “打猎”一词,动静相宜。“打”,原指击打,后引申为从事某种活动;“猎”,在甲骨文与金文中,生动描绘了猎犬逐兽、手持网具的场景。二者合一,便是人类在自然荒野中搜寻、追逐并捕获猎物的生存图景。因此,“打猎”的表面意思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中,利用工具或手段搜寻、追捕并捕获野生动物的行为。 回望二千五百多年前,即便在释迦牟尼住世的时代,文明之光尚未普照大地。在广袤的原始丛林与未开化之地,狩猎仍是人类生存的主旋律。这种古老的生存方式并未完全消失,在如今太平洋岛屿与非洲腹地的古老部落中,我们依然能透过影像,窥见那为了获取肉食而进行的原始搏杀。如果你搜索“现代原始部落打猎”的视频,便能看到这种活动的真实记录。很多这样的部落依然以肉类为主食。 从“真”的角度审视,打猎不仅是外在的征服,更是内心的映照。 古之狩猎为生存,今之狩猎(若非娱乐)则是与自然的深度对话。猎人与猎物之间,是一场毫无虚伪客套的生死博弈。真正的猎人,必须“修真”——真实地洞察风向、辨识足迹、通晓习性。任何一丝对他人的依赖或对环境的妄念,都将导致满盘皆输。 “真”更要求猎人摒弃欺诈。不投毒于水源,不设绝户之陷阱,而是依靠真实的技艺(射术、追踪)去获取。只在生存必需时索取,是为“真”;若为虚荣炫耀而杀戮,便是欲望的“假”。 在“善”的维度上,打猎引出了一个永恒的道德悖论:杀生是否为恶? 若为生存......、不亵渎。这种对生命转化的敬意,即是善。真正的善,不是完全不杀,而是在必要的过程中,尽量减少猎物的痛苦,并以“与自然和谐共存”为终极归宿。 从“忍”的层面看,打猎修的不仅是身,更是心。 猎人需在冰天雪地或蚊虫肆虐中纹丝不动,这是对肉体痛苦的坚忍;更难的,是对内心欲望的抑制。当兽群奔涌而过,只取所需之一,忍住滥杀的贪欲,此为心性之忍。 当时机未到、或有误伤之虞,能压下扣动扳机的本能,收起弓箭,引而不发,这更是一种大智慧。在拥有杀戮能力的时候选择不杀,往往比杀更难。 时光流转二千五百载,农业文明的兴盛早已让我们摆脱了对狩猎的依赖。虽然肉食仍是现代饮食的一部分,但“亲手杀戮”这一环节已被工业文明剥离。 然而,打猎逐渐从一种生存技能隐退,并不代表其精神内核的消亡。在物质丰饶、无须杀生的今天,我们或许更应反思:在没有生存压力的情况下,我们是否还能保持那份对自然的“真”、对生命的“善”、以及对欲望的“忍”?
00:00 / 03:45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0
00:00 / 00:1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3
00:00 / 00:07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8
00:00 / 01:07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3
00:00 / 00:30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3320
00:00 / 01:32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519
00:00 / 01:3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
00:00 / 05:16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52
00:00 / 04:2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0
00:00 / 03:55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2
00:00 / 02:58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17
00:00 / 01:0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39
00:00 / 05:34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
00:00 / 05:0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875
00:00 / 10:25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579
00:00 / 06:17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368
00:00 / 01:0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