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:00 / 01:15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39
00:00 / 01:54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0
儿童启蒙古诗必读《赠刘景文》【宋】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,菊残犹有傲霜枝。 一年好景君须记,最是橙黄橘绿时。 注释 - 刘景文:名刘季孙,北宋官员、诗人,苏轼挚友,被苏轼誉为“慷慨奇士”,二人常有诗歌唱酬。 - 荷尽:荷花枯萎、凋谢。 - 擎:举、向上托。 - 雨盖:原指雨伞,诗中比喻舒展如伞的荷叶。 - 菊残:菊花凋零。 - 犹:仍然、还。 - 傲霜:不怕霜冻,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。 - 君:对男子的敬称,此处指刘景文。 - 须记:一定要记住。 - 最是:一作“正是”。 - 橙黄橘绿时:指农历秋末冬初,橙子成熟发黄、橘子尚青的时节。 译文 荷花已经枯萎,连那曾像雨伞般擎托风雨的荷叶也随之枯败;菊花虽已凋零,但其枝干依然挺拔,傲立寒霜。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美的景致,正是橙子金黄、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之时啊。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于元祐五年(1090年)任杭州太守时所作,看似咏景,实则是借景喻人、勉励好友的千古名篇。前两句以“荷尽”与“菊残”勾勒秋末萧瑟之景,“已无”与“犹有”形成强烈对比,既写出荷花的全然衰败,更凸显菊花残枝傲霜的坚贞气节,暗藏对刘景文品格的赞颂。后两句笔锋一转,跳出“悲秋”窠臼,将“橙黄橘绿”的初冬时节赞为“一年好景”,既写出丰收的生机,更隐喻人生壮年——虽青春已逝,却如橙橘般成熟厚重、大有可为。 全诗融写景、咏物、赞人于一体,构思精妙:以荷菊的盛衰作铺垫,突出橙橘的岁寒之心,既暗合刘景文虽年近六旬却坚守节操的品格,也传递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。正如古人所评,此诗“曲尽其妙”,将勉励之意藏于浅白景致中,耐人寻味。#启蒙早教 #育儿 #小学语文 #国学文化 #古诗词
00:00 / 00:3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6
苏轼的诗词史,就是他的人生史 “荷尽已无擎雨盖,菊残犹有傲霜枝。一年好景君须记,最是橙黄橘绿时。”苏轼立冬的诗词《赠刘景文》,妙,一语道尽深秋初冬北京的绝美。 初冬的北京有些冷,是夜,读着张辉诚老师为《苏东坡新传》写的序“寻找李一冰”我心中有深深地暖流,被深深地感动和打动。 李一冰老师身陷囹圄之时,开始写作这本书,苏东坡就是他那时的光与暖,他靠着这个精神偶像的引领,四年狱中及出狱后,八年如一日笔耕不辍,用心与血铸就这篇绝世传记,也可以说他是我手写我心。所以,苏东坡于他有太多的感同身受,也因此,他把苏东坡这千古奇人写活了,写进了我这个苏东坡铁粉也热爱诗词的小女子的心巴里。 余秋雨曾评价此书:是文学较为典雅的学术著作,大抵让苏轼以其诗文来自道生平,作者的归结甚有见地。 李一冰老师以苏轼创作的诗词为主线,旁证博引很多北宋的文化与时局史料,将苏轼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再现。 苏东坡,千百年来,他从未曾离开,他一直在,他、他的诗词和他的精神一直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。他身后,关于他的书,层出不穷,这本书,就是一部凸显东坡文化的精神史,一部诗性人文之书。 苏轼的生命触角无所不及,他的生平,被冠以的“家”数不胜数,可以说是集万千美名于一身。身后粉丝无数,宋孝宗、 大清乾隆帝都是苏粉。 苏轼的锦绣诗词,让我们跨越千年与他相遇,打开他这百科全书式人物的精神世界。 先生用东坡诗:“少年辛苦真食蓼,老境清闲如啖蔗”开启了独树一帜奇妙的苏轼传。 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......”雨落成诗,诗成了一幅唯美的画卷,在“失意“中提纯”诗意“的多核的人生智慧。苏东坡,他是一个多面的人,当鲜花与掌声响起时,他激情地高声放歌;当艰险与困顿来临时,他低沉地浅声轻吟…… 这百转千回、下降升腾、浮浮沉沉的一路上,他看透繁华与落寞,密州黄州超然物外,惠州儋州躬身入世……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,从历史的积淀中托举映照未来的灵性之光。 如果你的人生正在低谷、前路坎坷,就读读苏东坡吧: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。我们生命中喜欢的不喜欢的都应该是自己生命里最珍贵的部分,我们要学会欣然接受并面对。 我非常喜欢苏轼的词,但更喜欢的是他身上的烟火气,他的正直善良和重情重义,他那个千古旷达的有趣而丰盛的灵魂。#读书 #苏东坡 #文学 #诗词 #人文
00:00 / 03:30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9
00:00 / 00:56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00
00:00 / 00:32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0
00:00 / 02:1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7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