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:00 / 00:38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5
泰东1周前
9.9元35个馒头:排队潮背后的“低价流量经济学” 当抖音上“9.9元35个馒头”的团购链接刷屏,街头巷尾的排队人群里,藏着的不只是“占便宜”的快乐,更是一套精准击中消费心理与商业逻辑的组合拳。这场看似朴素的“馒头狂欢”,实则是低价引流、社交传播与成本重构共同作用的消费新生态缩影。 一、价格锚点:用“极致低价”击穿决策阈值 “35个馒头9.9元”的核心魔力,在于将单价压到“心理无感区间”——每个馒头仅约0.28元,甚至低于一瓶矿泉水的价格。这种定价精准踩中了两类人群的痛点: - 对中老年群体而言,“按个计价”的主食自带“生活刚需”属性,0.28元的单价远低于市场均价(通常1-2元/个),契合其“节俭型消费”的惯性; - 对年轻人而言,“9.9元承包一周早餐”的性价比,恰好匹配“低成本生活”的消费趋势——正如抖音用户调侃的“月薪3000也能实现馒头自由”。 更巧妙的是,“9.9元”本身是一个经过市场验证的“魔法价格”。从电商的“9.9元包邮”到新茶饮的“9.9元套餐”,这个数字早已被消费者默认为“无风险消费”的阈值:无需犹豫、不用比价,点击下单的决策成本几乎为零。 二、排队经济学:用“人群聚集”制造流量杠杆 当消费者抱着“薅羊毛”的心态到店,排队本身就成了二次营销的工具: - 从众效应:长队会让路人自动脑补“这家店一定很划算”,原本只是路过的人也会加入队伍——正如现场视频里,不少年轻人是看到排队后临时决定购买; - 社交货币:排队的人会自发拍照发抖音、朋友圈,文案往往是“9.9元35个馒头,我排了半小时队”,这种“付出时间成本”的分享,比商家广告更有说服力; - 沉没成本:排队1小时后,消费者往往会多买几份“不辜负等待”,甚至顺手购买店里的糖包、花卷等利润更高的产品——这正是商家“低价引流、关联盈利”的核心逻辑。 正如零售业从业者透露:馒头的成本约0.15元/个,35个的成本仅5.25元,商家看似赚得少,但排队带来的客流量能让其他商品销售额翻倍,最终实现“薄利多销+关联增收”的双赢。 三、成本重构:用“规模效应”支撑低价可持续 “9.9元35个馒头”不是赔本赚吆喝,而是供应链与运营效率的精准计算: - 集中采购:商家通过批量采购面粉、酵母等原料,将成本压到最低; - 标准化生产:馒头制作流程简单、易规模化,一家店每天蒸几
00:00 / 05:18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8
00:00 / 01:32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1
00:00 / 03:04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72
00:00 / 00:3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21
00:00 / 00:35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7115
00:00 / 00:28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06
00:00 / 05:0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23
00:00 / 00:48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4
00:00 / 00:0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