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:00 / 01:56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7
隐翅虫的危害主要来自其体内的强酸性毒液(pH值1-2),接触皮肤后会引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,并非“咬伤”(隐翅虫口器无法叮咬人),表现为接触部位红肿、水疱、糜烂、灼痛,严重时可继发感染或留下色素沉着。 一、被隐翅虫毒液接触后的科学处理步骤 1. 立即冲洗(关键第一步):用大量清水、肥皂水或弱碱性溶液(如小苏打水)冲洗接触部位,持续5-10分钟,中和毒液酸性,减轻损伤。 2. 避免抓挠与摩擦:勿揉搓、抓挠患处,也不要随意涂抹牙膏、酱油等偏方,以免加重皮肤破损或引发感染。 3. 局部用药处理: 轻度红肿、灼痛:可涂抹糖皮质激素软膏(如地奈德乳膏、糠酸莫米松乳膏),缓解炎症。 出现水疱、糜烂:先用无菌棉签蘸取3%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湿敷,待创面干燥后再涂抗生素软膏(如莫匹罗星软膏),预防感染。 4. 全身症状处理:若出现大面积皮疹、发热、头晕等全身反应,需及时口服抗组胺药(如氯雷他定)或糖皮质激素,并立即就医。 5. 后续护理:保持患处清洁干燥,避免日晒,愈合后若有色素沉着,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淡化类药膏(如氢醌乳膏),通常数月可逐渐消退。 二、预防隐翅虫接触的核心措施 夜间尽量关闭门窗,或安装纱窗,避免隐翅虫飞入室内。 若发现隐翅虫落在皮肤上,切勿拍打或碾压,应轻轻吹走或用纸巾挑离#侯建芳主任医师科普 #
00:00 / 01:38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13
00:00 / 01:32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02
00:00 / 03:10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NaN
00:00 / 01:10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2
00:00 / 01:32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N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