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:00 / 03:4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38
积善阁5月前
在玄学理论中,“气” 被视作构成万物的本源能量,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 “气者,人之根本也”,强调人体 “正气” 需维持纯净通畅的状态。人多之处之所以被认为存在能量干扰,源于多重机制的综合作用:首先,人群聚集会形成 “气团混杂” 的场域,若群体中负面情绪(如焦虑、怨恨、贪欲等)占比较高,便易衍生 “浊气”,而自身气场较弱者,进入此类高密度人场时,其清气会如同 “杯水混墨” 般被浊气稀释侵蚀,导致气脉紊乱。其次,从因果关联看,人多之处 “因果线密集”,高频次的人际接触会增加卷入他人负面磁场(如怨怼、业力)的概率,类似能量层面的 “沾惹是非”;同时,大量未被觉察的负面念头(如嫉妒、贪婪、恐惧等)会在人群中形成 “集体潜意识云”,敏感体质者(如灵媒、修心者)易被动接收这些杂乱的意识波,引发精神内耗。 佛教与传统命理的 “缘分观” 进一步指出,每一次人际接触都会产生 “业力丝线”,人潮涌动处丝线繁杂,其中不乏摩擦、冲突等低质量连接,会消耗自身 “福报能量”。因此,修持者尤为强调 “减少外缘”,避免闹市中 “起心动念” 被外境牵引,背离 “内观清净” 的修行宗旨,转而以 “静以养气,少私寡欲” 为准则,守护内在能量的稳定。 本质上,这些观点是古人对 “外界干扰与自我保护” 关系的智慧提炼,核心在于提醒人们依据自身能量状态审慎选择环境 —— 气场弱者需规避浊气过重之所,修心者需远离外缘扰动,普通人亦可通过清净心念、精简社交,实现身心能量的平衡。这一理念虽植根于玄学语境,却蕴含着对环境与身心互动关系的深刻洞察。
00:00 / 01:4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6
气通督脉、连命门,懂 “天人相通” 才会养 《黄帝内经・生气通天论》,其开篇便点明 “生之本,本于阴阳”,强调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,五脏六腑、经络气血皆与天地六合(上下左右前后)相通,这正是中医 “天人合一” 思想的核心体现。 中医认为,呼吸并非西医所认知的 “仅肺参与”,而是气沿特定经络与天地相通的过程:吸气时,气会顺着督脉(脊椎后方)下行,直达第 14 椎的命门穴,途中经过小肠、肾脏(中医视肾为先天之本,需天阳之气滋养);吐气时,气则从任脉(身前)排出,整个过程能带动小腹震动,让天阳之气(类似西医所说的氧气)在体内生热,维系脏腑功能。 而西医多依赖验血报告判断健康,忽略了 “人与自然相通、脏腑互联” 的底层逻辑 —— 正如《生气通天论》所强调的 “顺乎自然则寿,逆之则伤”,若只盯着肺治肺病,却不管气在督脉、任脉的运行,不顾肾与小肠的协同作用,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这也是中医认为 “西医治不好肺病” 的关键原因。 简言之,《生气通天论》的核心思想是 “人借气通于天”,养生的本质不是孤立调理器官,而是让气顺经络、合自然,让身体与天地节律同频,这才是守护生命的根本。#中医 #中医养生 #中医传承 #倪海厦 #中医
00:00 / 01:55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47
00:00 / 01:54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33
00:00 / 16:35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
00:00 / 02:14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