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黄帝内经》是中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,它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,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中医学发展史上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,从其学术思想的继承性来说,基本上都是在《黄帝内经》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因此,历代医家非常重视《黄帝内经》,尊之为“医家之宗”。《黄帝内经》所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思维方式,对当代以及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。   现存《黄帝内经》,包括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两部分,每部分八十一篇,合计一百六十二篇。《黄帝内经》成编后,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既有同时传世者,也曾分别流传。张仲景写作《伤寒杂病论》时曾用过《素问》和《九卷》,辑录了《素问》和《九卷》的全部文字。历史上最早给《素问》作注的是齐、梁年间的全元起,但其书已佚,仅从唐代王冰的《次注》之中可以窥其一二。现存最早的注本就是王冰的《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》,但其原书也已亡佚,现在见到的是经宋人林亿和高保衡整理的版本,被称为《次注》。明清时期,为《素问》作注者较多,著名的有马莳的《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》,吴昆的《吴注黄帝内经素问》,张志聪的《黄帝内经素问集注》,以及高世的《素问直解》等。《灵枢》历史上一直以《九卷》之名流传,后晋人皇甫谧撰《针灸甲乙经》称其为《针经》,至唐代王冰将其改名为《灵枢》。宋朝史崧以“家藏旧本《灵枢》九卷”,“参对诸书”整理成《灵枢》的定本,称为《黄帝内经灵枢经》,流传至今。马莳的《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》是《灵枢》最早的注释本。把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合编注释的有明代张景岳的《类经》。
00:00 / 01:52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
00:00 / 09:0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73
00:00 / 01:38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3
00:00 / 03:22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2
00:00 / 04:02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0
00:00 / 03:47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
00:00 / 05:4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4
00:00 / 01:38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3
00:00 / 02:2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54
00:00 / 08:3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7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