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:00 / 00:37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417
00:00 / 08:0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459
00:00 / 01:35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8
一个人无论他处在什么样的境遇之中,无论他是处在富贵之中、处在贫穷之中,处在顺境之中,处在逆境之中,都能够保持自在安祥的心境,能够保持自得其乐的心境。   不管环境好与不好,都始终保持内心强大,都能够明明德,能够做到这一点,就可以称之为君子,就是心灵健康的人。要想达到这样的心灵状态和生命境界,就必须要通过两个字,就是修行。   很多人认为修行,他片面地看待,他以为这个所谓修行是宗教界人士的专利品。如果是佛教的信仰者每天就要念经,念《心经》、念《金刚经》、念阿弥陀佛;如果是道教他就每天要去学,要去念《太上清净经》,《道德经》;如果是天主教、基督教的信徒,就天天读《圣经》;如果是伊斯兰教就天天读《古兰经》。以为这样才是修行,不是这样的,这是一种误解。   修行是一切人都需要的。因为我们内心不够强大,人格不够完善,所以都需要修行。就正如我们住的房子要经常维护,正如我们开的车子要定期保养,那我们的心更需要时时照亮。   从儒家来说修行的方法就是慎独。大家学《中庸》应该也已经听到过关于慎独了。《大学》里面说“诚于中,形于外。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”那么,一个人他拥有什么样的人格,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于外,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,必然会跟在大庭广众之中一样的谨慎。   王阳明实践大学之道,就把修行归纳为三个核心理念就是:心即理、知行合一、致良知。其实王阳明所有的学问归纳起来就是心即理,知行合一和致良知。宇宙之中最神秘的是生命,宇宙之中最伟大的能量就是生命的能量,这种生命的能量,儒家称之为明德,佛家就称之为佛性。   所以修行就是明明德。也就是五祖所说的“识自本心,见自本性。”我们本焕老和尚也说过,说儒家《大学》里面讲,诚意就是见性,正心就是明心,所以明心见性就是诚意正心。这个作生命的学问相互之间就是可以贯通的。
00:00 / 15:28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3
00:00 / 00:3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N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