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:00 / 10:26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311
00:00 / 08:20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NaN
00:00 / 13:40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472
从个人视角看“世界其实是频率” 以前我总觉得身边的一切都特别实在——家里的沙发坐上去软乎乎的,手里的杯子摸起来凉丝丝的,出门看到的山是绿的、水是清的,这些都是眼睛看到、手摸到的“真东西”。直到后来了解了一些微观知识,才慢慢发现,原来我们感知到的“真实”,背后藏着另一套逻辑。 就像小时候学过万物由分子、原子构成,可没细想过原子再往下分,竟是原子核和绕着转的电子,到最后甚至是正旋、负旋的波。这让我想起曾听过的“色不异是空”,突然就懂了:原来微观世界里,根本没有我们以为的“实体”,全是能量和振动的波。就像特斯拉说的那样,科学探究到最后,竟和古老的智慧接上了轨,这种感觉特别奇妙。 再回头看自己的日常感知,更觉得有意思。我一直以为“颜色”是物体本身就有的,直到知道眼睛只能看到380-720纳米的光线,还会把这些光线“翻译”成青、蓝、紫等颜色——要是没有眼睛的这种“翻译”,世界本就没有颜色。就像我家的狗,它是色盲,在它眼里,我喜欢的绿色植物和灰色地板没什么区别;而蜜蜂能看到紫外线,它眼里的花朵,肯定和我看到的完全不一样。 声音也是如此。我能听见朋友说话、鸟儿唱歌,可这些声音其实只是20-2万赫兹的振动,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的次声波、超声波,我一点都听不见,但狗却能听见一部分。就连每天拿杯子喝水,我都以为手“碰到”了杯子,可科学说微观上,皮肤分子和杯子分子之间始终有空隙,根本没真正接触——可我分明能感觉到杯子的重量,能喝到里面的水,身体还会因为这些水产生化学反应,生成新的振动频率。 现在再看身边的一切,总忍不住会想:我们靠眼睛看、耳朵听、手触摸到的世界,其实是感官给我们“加工”后的结果。那些触手可及的实在,本质上都是不同频率的振动。这种认知没有让我觉得世界“不真实”,反而让我对日常的每一次感知都多了份好奇——原来我每天打交道的,竟是这么奇妙的“频率世界”。 温馨提示:需要脑波测试仪的朋友可以斯信厚台哦
00:00 / 02:26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626
00:00 / 13:5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0
00:00 / 01:4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