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:00 / 01:1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575
新爷4月前
一位原本完全没有跑步经验但平常会自主去健身房训练的上班族,刚开始其实就算不用练跑,快走也能在7小时左右完成一场马拉松,随着跑量增 加,马拉松成绩也会愈来愈好,当每周跑量超过 80公里时,全马突破了4小时的关卡·…这种甜头 大家刚开始都尝得很过瘾,所以大家会很理所当然地认为跑得愈多,成绩当然也会愈好。 但变强后还要再更强的过程其实没那么单纯(不然奥运选手只要比谁练得多就好了),以这位选手为例,他每周跑量到达100公里后,(依原本的训练方式)再把跑量往上增加,但训练效果就变得很平缓,进步得幅度很小····但他很想进步,所以再跟着跑团里的大哥大姐们练得更多了,每周跑量到达205公里,他的全马成绩也的确进步到了3小时15分,但身心同时变得相当疲累。为了再进步,他再加大跑量到每周220,甚至240 公里(平均每天跑30~35公里),没想到成绩竟然不进反退(因为太过疲劳了,身体吃不下来)。 从这位选手的进步曲线图我们可以了解:一开始先以低强度累积跑量的确是关键,不但成绩会进步,也能协助你打好体能的基础。但训练量到了 80~120K之后,来到进步的「拐点」,拐点的位 置因人而异。拐点之后进步的关键就不再是「里程数」而是「训练的质量」。所谓训练质量,就是训练量的调配问题,也就是「该如何把相同的训练量『调配』成效果较佳的训练处方」,这即是科学化训练在讨论的问题。其中,对于马拉松这种耐力型运动来说,体能训练最为重要,因此也最需要被量化与调控,所以接下来我们先从马拉松的体能训练谈起。
00:00 / 01:1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4
00:00 / 01:5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7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