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Musk6天前
《中国膳食指南》 #膳食指南 #饮食 #饮食健康 #饮食文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不仅是一本科学手册,更是一场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革命。它告诉我们:健康饮食无需复杂计算,只需遵循 “食物多样、合理搭配,吃动平衡、规律进餐” 的核心原则,结合东方膳食文化精髓,就能实现 “预防疾病、延年益寿” 的终极目标。正如指南所言:“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石,平衡膳食是送给自己和家人最好的礼物。” 实践路径:从「知道」到「做到」的落地策略 1. 膳食结构优化四步法 第一步:食物多样可视化 运用 “膳食餐盘法”:每餐谷薯类占 1/4(如糙米饭)、动物性食物占 1/4(如清蒸鱼)、蔬菜占 1/2(深色蔬菜优先),搭配 1 杯牛奶或豆浆。 第二步:油盐糖精准管控 使用定量盐勺(2g / 勺)、控油壶(25g / 天),烹饪时采用 “晚放盐、少放酱” 策略;选择低 GI(升糖指数)水果(如苹果、柚子),避免含糖饮料。 第三步:全谷物替代方案 逐步将 1/3 白米替换为糙米、燕麦,或用红薯、玉米替代部分主食,例如早餐吃燕麦粥,午餐搭配红豆饭。 第四步:特殊人群个性化调整 老年人可将食物切碎、煮软,增加酸奶、豆腐等易消化蛋白质来源;肥胖者采用 “先菜后肉再主食” 进餐顺序,每日减少 300-500kcal 摄入。 2. 行为改变的工具与资源 可视化工具:下载 “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(2022)”“平衡膳食餐盘” 海报,贴于厨房醒目位置。 营养标签解读:重点关注预包装食品的 “钠含量”(目标 < 500mg/100g)和 “添加糖”(目标 < 5g/100g),避免选择 “高盐”“高糖” 标识产品。 健康烹饪技巧:采用蒸、煮、炖、凉拌等低脂方式,减少油炸;用葱、姜、蒜、花椒等天然香料替代部分盐和酱油。 3. 社会支持体系构建 家庭场景:开展 “家庭营养日” 活动,共同制定食谱、采购食材,培养儿童清淡饮食习惯。 社区场景:建立 “健康食堂” 示范项目,如长沙某养老中心通过减盐(人均每日用盐从 8g 降至 5g)使老人血压异常率下降 13.3%。 政策场景:推动食品包装 “钠 / 糖警示标识” 制度,在学校、医院等公共机构推广健康餐食。
00:00 / 07:57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4
00:00 / 13:3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0
EMusk1周前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由中国营养学会发布,平衡膳食八准则 #饮食 #饮食文化 #饮食健康 #饮食运动睡眠 平衡膳食八准则 科学依据:膳食模式与健康结局的实证关联 1. 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长寿密码 国际顶刊研究显示,遵循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人群全因死亡风险降低 31%,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 28%。其核心优势包括: 抗炎抗氧化:深色蔬菜(如菠菜、西兰花)和水果(如蓝莓、柑橘)富含类黄酮、花青素,可降低慢性炎症标志物 CRP 水平。 保护心血管:每周 2 次以上水产品提供 Omega-3 脂肪酸(如 EPA、DHA),能降低甘油三酯、改善血管内皮功能。 调节肠道菌群:全谷物和膳食纤维促进益生菌增殖,维持肠道屏障功能,减少代谢性疾病发生。 2. 关键营养素的精准干预证据 钙与骨骼健康:奶类是膳食钙的最佳来源(100ml 牛奶含钙 104mg),每日 300-500g 奶类可使老年人骨折风险降低 20%。 钠与血压控制:每日盐摄入每减少 1g,收缩压可降低 1.2mmHg,长期限盐可使脑卒中风险下降 23%。 膳食纤维与代谢健康:每日摄入 25-30g 膳食纤维(相当于 500g 蔬菜 + 200g 水果)可降低 2 型糖尿病风险 16%-24%。 3. 行为干预的长期效果 规律进餐:与不规律进餐者相比,每日三餐定时定量人群的胰岛素抵抗水平降低 15%,肥胖风险降低 28%。 公筷分餐:可使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从 50% 降至 30%,减少胃炎、胃溃疡发生。
00:00 / 07:57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3
00:00 / 15:4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
00:00 / 00:57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0
00:00 / 01:14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0
00:00 / 00:3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0
00:00 / 15:14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3
00:00 / 10:1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0
00:00 / 12:5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0
NCLKX5天前
科学饮食指南,助爸妈吃出健康晚年! #科普 #蔬菜 #维生素 #蛋白质 #营养学 @抖音小助手 @DOU+小助手 @DOU+上热门 科学饮食指南,助爸妈吃出健康晚年! 随着年龄增长,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,科学饮食变得尤为重要。2023年《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》显示,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,20%存在营养不良风险,35%患有与饮食相关的慢性疾病。因此,精准应对老年人的“营养工程”刻不容缓。 核心营养素,老年人的“抗老密码” 蛋白质是保护肌肉、增强免疫的“顶梁柱”。70岁以上老人每日需摄入1.2-1.5g/kg的蛋白质,比年轻人高约20%。老年人应多吃鸡蛋、低脂奶、瘦肉、深海鱼及豆制品,并确保早中晚均衡分配。 膳食纤维是肠道与血管的“清道夫”。每日摄入25-30g膳食纤维,可延缓餐后血糖波动,减少胆固醇吸收,预防便秘。建议用全谷物替代部分精白米面,多吃深绿色蔬菜,两餐间吃低糖水果。 钙与维生素D是守护骨骼的“黄金搭档”。老年人每日钙摄入量应达1000mg,但实际平均仅400mg。奶及奶制品、深海鱼、豆腐及绿叶蔬菜都是补钙佳品。维生素D缺乏率超80%,可通过日晒合成,每日裸露胳膊和腿部户外活动15-30分钟。 抗氧化营养素是对抗慢病的“隐形盾牌”。维生素C、维生素E、叶黄素等抗氧化物质,可通过新鲜蔬果、坚果及羽衣甘蓝等食物摄入。 饮食原则,从“吃进去”到“吸收好” 三餐模式宜少食多餐,减轻胃肠道负担。烹饪方式宜软、烂、淡,避免高盐高油,可用香菇、番茄等提味。每日饮1500-2000ml,分时段喝,优选温水、淡茶水。 避开雷区,这些“养生习惯”可能伤身 误区一:“吃素养生”。纯素食易导致多种营养素缺乏,建议每日摄入鸡蛋、奶、瘦肉及鱼类。 误区二:“老年人要少吃,防三高”。过度节食会加速肌肉流失,应通过调整食物种类优化饮食结构。 误区三:“保健品代替饮食”。最好的营养在天然食物中,如需额外补充,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。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,合理饮食可使老年人慢性病风险降低40%,独立生活能力延长5-8年。让我们教会爸妈科学饮食,把每一餐当作“给身体充电”,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有滋有味,有质有量。 (文字素材来源于科普中国;南昌市老科协孙大件重新整理编辑,供参考,如有不适,请及时线下就医!)
00:00 / 00:4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7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