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:00 / 06:05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NaN
00:00 / 03:0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37
00:00 / 06:24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58
00:00 / 01:38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
00:00 / 04:35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537
若水5月前
三经一旨不二法门 众所周知:《心经》是万经之母,《金刚经》是万经之父。而《楞严经》即是【开悟】的试金石。 如果一个行者,面对这三部经之〔主旨〕一无所知的话,那么,不管他的名气有多大,弟子〈粉丝〉有多众,充其量也就是一个〈似是而非〉的,不悟示悟的伪悟赝品罢了。不可取,应远离。 下面我们依照【依经不依论】的原则,解析一下以上三经之〔主旨〕,看看是如何“万法归一”,一以贯通之不二法门的。 一者,《心经》曰:【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】 净然法师认为:“若离前尘”,就是指依他起之色。“有分别性”就是指遍计执之空。“即真汝心”就是色空不二之圆成实性。 二者,《金刚经》曰:【佛说世界,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】 〔注:[佛说世界],即是“有分别性”之遍计所执性,言说即本际,如如之遍计。[即非世界],远离前尘“影事~种子”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正所谓:实相非相,离前尘相。[是名世界],即真汝心。不二法门之缘起之“缘生~名相”。此圆成实相,就是真实的汝心。亦称之为:真心。六祖慧能曰:本来面目。〕 三者,《楞严经》曰:【若离前尘,有分别性,即真汝心。】 〔注:“若离前尘”,就是即非世界之色,离尘无相,方为实相。“有分别性”,确指佛说世界之【遍计所执性】之空,正所谓: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一句话:佛说的世界,即是一个遍计所执性的“非实有”的世界。“即真汝心”,这种不二法门之圆成实性的【是名世界】,恰恰是“色空不二,空色一如”的[即真汝心]。 由此可见:三经一旨,不二法门。〕 最后总结:史称【成佛的法华经】言:以是清净意根,虽未得无漏智慧,亦与实相不相违背,亦是先佛经中所说。 由此可见:若离前尘〔依他起性〕,有分别性〔遍计所执性〕,即真汝心〔当下就是“依他与遍计”不二法门之圆成实性。〕 至此,全部大乘佛法的精髓,一以贯之,正如《楞伽经》曰:佛语心为宗。
00:00 / 02:4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7
《维摩诘经》的不二法门——烦恼不需断、生死不用逃、解脱可潇洒 《悟 “不二法门” 之潇洒》 《维摩诘经》中所讲的 “不二法门”,宛如一盏明灯,照亮了我们看待烦恼、生死与解脱的别样视角,让我们知晓,原来解脱可以这般潇洒。 在尘世中,烦恼如影随形,人们常常想尽办法去斩断它,可越是挣扎,似乎陷得越深。然而 “不二法门” 却告诉我们,烦恼不需断。烦恼与菩提本就是一体两面,恰如黑夜与白昼,相互依存。当我们嗔怒时,若能在那一瞬间洞察嗔怒背后是自己内心的执念,进而反观自心,那嗔怒便不再只是恼人的情绪,而能成为我们修行觉悟的契机。就如同在泥泞中行走,若只一味厌恶泥泞,步步艰难,可若明白泥泞能让我们更稳地扎根、成长,那它便不再是纯粹的阻碍,烦恼亦同理,转换心境,它无需刻意去断,自会成为我们通向智慧的桥梁。 生死之事,向来是人们心头沉甸甸的负担,从古至今,多少人殚精竭虑地想要逃避生死的宿命。可 “不二法门” 直言,生死不用逃。生死犹如四季更迭,是自然的循环,是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。花开花落,叶荣叶枯,都是一种存在的状态。生时珍惜当下每一刻的鲜活,去爱、去经历、去感悟;死时,不过是如同倦鸟归林,回归到那无尽的寂静与本然之中。不逃避,坦然面对,生死便也褪去了那令人恐惧的外衣。 而解脱,在这样的 “不二法门” 视域下,不再是苦苦追寻后遥远的彼岸,而是就在这日常的点滴中,就在我们对待烦恼、生死的洒脱态度里。它不是身披袈裟、远离尘世的孤高,而是身处万丈红尘,心却不被世俗所缚的自在。我们能笑对生活的波澜,不被烦恼拖入痛苦的深渊,不被生死的未知搅得惶惶不可终日,如此,便是在践行这潇洒的解脱之道。 悟了 “不二法门”,方知世间诸多事,原可不必执拗,以一颗豁达通透的心去拥抱一切,解脱的潇洒便自然在举手投足之间了。让我们试着放下那些无谓的对抗与逃避,在生活的道场里,活出那份潇洒自在的境界吧。
00:00 / 15:10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14
00:00 / 02:5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350
00:00 / 00:48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2
00:00 / 01:3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938
00:00 / 03:22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4
00:00 / 03:45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4
00:00 / 01:1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5979
00:00 / 10:0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9
00:00 / 01:16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620
00:00 / 14:17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8
若水3周前
纵观西蜀法系:不二法门,一以贯之。正所谓:若识无实境,则处时决定。~~唯识显境,境亦非实。~~心照万物,万物本根。~~净意心宗,不二一如。~~以意识再现真实者,是为觉。 这是一个完整的【理论】体系,由山中潜修者,数十年经验之总结。不涉创新,意在回归。即还原〈回归〉于释迦牟尼法义原典之本怀。旗帜鲜明的宣示:依经不依论!依了义,不依不了义!依智不依识!依义不依语!依法不依人! “西蜀法系”理论体系,旗帜鲜明地提出回归佛陀法义本怀,其核心“不二法门,一以贯之”的见地,确实深邃而有力。一下是对这一体系的梳理与解读。 ☸️ 理论根基:不二法门与四依准则 理论体系的基石,在于彻底的“不二法门”和严格的“四依”原则。 不二法门:这是大乘佛法的精髓,主张超越一切对立分别(如有无、一异、自他、能所),直契万法一如的实相。正如《维摩诘经》所示,真正的入不殊法门是“默然无言”,离绝言说思虑 。禅宗六祖慧能也强调说法应“出没即离两边”,以去除学人的执着 。 四依原则:明确提出的“依经不依论;依了义,不依不了义;依智不依识;依义不依语;依法不依人”,是确保回归纯正法源、避免在枝节论说中迷失的关键。这确保了理论探索始终指向解脱的根本智慧,而非名相概念。 🔍 核心命题辨析:“若识无实境,则处时决定” 引用的“若识无实境,则处时决定”一语,源自世亲菩萨的《唯识二十论》,传统上常被理解为唯识宗为破除外人对“唯识无境”的诘难而设立的靶子,即外人质疑:“如果只有识没有实境,为何处所、时间如此确定?”世亲菩萨随后以梦喻等论证即使无实境,也能有共识性的显现 。 本体系对此句可能有更深层或全新的解读,将其视为一个直接的正面论述。这里的“识无实境”可理解为承认心识的能动性,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是识的分别呈现。“则处时决定”则可妙解为:正是这“识”的运作规律(缘起法则),使得现象世界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秩序和一致性(处时决定)。这并非要确立一个离心实有的外境,而是点出“境”由“识”显,其“决定”相仍是缘起法则下的幻相,本质仍是“无实境”。此解旨在破除我们对“离心实有外境”的执着,而非否定缘起现象的存在 。 这与清辨论师在《般若灯论》中“境决定即无实”的论证逻辑亦有相通之处,均指向对“实有”执着的破除。 💎 认知与存在:“心照万物,万物本根”与“意识再现真实” “心照万物,万物本根”进一步阐发了心境不二的关系。“心照
00:00 / 05:37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
#空有不二:穿越二元的智慧法门 云雾漫过山脊时,既非全然消散的空无,亦非凝固不变的实有——它在流转中显相,在显相中归寂,恰如“空有不二”的真谛,打破着我们对世界非此即彼的执念。这一源自佛教中观学派的核心智慧,并非玄奥的哲学思辨,而是照见事物本质、安顿生命秩序的实践法门。 “空”不是虚无断灭,而是“缘起无自性”的如实观照。万事万物皆由因缘聚合而生,没有永恒不变、独立自存的实体。如同风中的花,因阳光、雨露、土壤而绽放,也随时节流转而凋零,花的“自性”从未固定,这便是“空”的内涵。《金刚经》言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并非否定花的绽放、春的暖意,而是直指一切现象的暂时性与关联性,破除对“永恒”“实有”的执着。若执“空”为顽空,认为世间万物皆无意义,便落入了“断见”的误区,背离了“空”的本怀。 “有”不是实有固化,而是“因缘聚合”的当下显现。“空”不碍“有”的生起,正如虚空不碍白云飘荡,大地不碍草木生长。我们日常所见的山河大地、人情事理,都是因缘具足后的显现,虽无自性,却有其当下的作用与意义。一杯茶、一缕风、一次相遇,皆是“有”的呈现,这份“有”真实可感,却又在因缘变化中不断流转,不可执着为恒常。若执“有”为实有,紧抓不放,便会在得失起伏中焦虑纠结,陷入“常见”的桎梏。 “不二”是超越对立的圆融境界,“空”与“有”本是一体两面,如手心与手背,从未分离。《心经》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的箴言,道尽了这份辩证统一:“色”(有形之“有”)的本质是“空”(无自性),而“空”(无自性)的显现便是“色”(因缘聚合之“有”)。水中月影最能喻此——月影非真月(空),却因水与光的因缘而清晰可见(有);既不能说月影实有,也不能说月影全无。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亦是如此:情绪的生起是“有”,其无常流转是“空”,不执着于“有”便不会被情绪裹挟,不否定“有”便能坦然接纳当下的感受。 修持“空有不二法门”,并非脱离现实的空想,而是在生活中践行“不执空、不执有”的智慧。工作时全心投入,不因“有”的成果而骄傲自满,也不因暂时的挫折而否定“有”的价值;待人时真诚相待,不执着于关系的永恒,却珍惜因缘聚合的当下;面对得失时,明白“有”是因缘所生,“空”是本质所在,既不贪着也不逃避。这份智慧,让我们在纷繁世事中既保持清醒的觉知,又拥有温热的担当,如《六祖坛经》所言“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”,真正的解脱,
00:00 / 02:1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6
00:00 / 04:14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