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:00 / 04:2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5
00:00 / 02:26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65
诗词录:《送柴侍御》(唐·王昌龄)赏析 王昌龄的离别哲学 “沅水通波接武冈,送君不觉有离伤。青山一道同云雨,明月何曾是两乡。”当盛唐的诗人还在灞桥折柳,为离别洒下泪雨时,王昌龄却用一首《送柴侍御》,在龙标的沅水之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时空的哲学之门。 王昌龄这位被誉为“诗家夫子”的盛唐边塞诗派旗手,在人生低谷期于龙标任上送别友人柴侍御前往武冈。这本是一场寻常的送别,却因他独特的时空感知,成就了中国送别诗史上最明亮的转折。 “沅水通波接武冈”,王昌龄起笔便打破了地理的隔阂。沅水与武冈200余里的水路在他笔下化作血脉相连的有机体。这不仅是地理上的相连,更是情感上的相通。他深知,水流不仅是自然的符号,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。 “送君不觉有离殇”,这“不觉”二字是盛唐士大夫精神高度的见证。从《芙蓉楼送辛渐》中的“寒雨连江”到此时的超脱,王昌龄在颠沛流离中锻造出了更坚固的精神廉洁。他参透了真正的离别不在于距离的远近,而在于心灵的相通。 “青山一道同云雨”,王昌龄将气象学转化为情感共同体。武陵山脉横亘湘西,他却看到了云雨遍泽的公平性。这源自他常年谪宦生涯的深刻体验——每一次迁徙都让他更理解“共在”的哲学真谛。 而“明月何曾是两乡”更是将时空辩证法推向了高潮。明月不再是两乡的见证者,而是同一世界的证明者。这种认知比张九龄的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更进一步——它消解了地理隔离的虚妄,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在何处,心灵总能相通。 这首小诗完成了送别诗学的三重跃升:地理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,短暂相遇升华为永恒同在,最终在宇宙尺度上消解了离别本身。它不仅是盛唐气象的缩影,更是中华文明“和合”哲学的诗歌结晶。 当我们现代人用视频通话消除空间隔阂时,其实践行的正是王昌龄在1200年前写就的预言。那些被物理距离困扰的当代人,更需要重拾“明月同乡”的古老智慧。因为真正的离别从来不在距离,而在心灵;真正的相聚也无需朝朝暮暮,只需心灵相通,便是永恒。 #送别诗 #送柴侍御 #王昌龄#古诗词#古诗词赏析
00:00 / 02:3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7
00:00 / 04:0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11
两岸统一势不可挡 “青山一道同云雨,明月何曾是两乡。”台湾与大陆,同根同源、同文同种,两岸统一是历史大势,浩浩汤汤,不可阻挡。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,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三国时期,吴王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,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;元朝时期,设立澎湖巡检司,对台湾地区进行有效管辖;郑成功收复台湾,驱逐荷兰殖民者,捍卫了国家领土完整;清朝设置台湾府,隶属福建省,进一步巩固了对台湾的统治。这些历史事实,无可辩驳地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 从现实的发展来看,两岸在经济、文化、社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。大陆经济的飞速发展,为台湾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机遇,众多台商在大陆投资兴业,实现了互利共赢。两岸文化同根同源,春节、中秋等传统节日,承载着两岸同胞共同的记忆和情感。 然而,“台独”分裂势力却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,这是绝不可能得逞的。他们逆历史潮流而动,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,损害台湾同胞的根本利益。 “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。”我们坚信,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,在强大的祖国作为坚强后盾的情况下,两岸统一的历史车轮必将滚滚向前,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。我们期待着那一天早日到来,两岸同胞携手共进,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。
00:00 / 01:38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