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:00 / 02:1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6
00:00 / 02:05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NaN
读行侠3周前
洋辣子:俯察尘微,洞见天地 一只刺蛾茧,囚住半部自然史。刘华杰的书《雀瓮》,讲了有好多黄刺蛾,他说它们叫洋辣子或刺辣子。 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洋辣子,我们的确将这种毛刺虫称作洋辣子,皮肤碰到它的毛刺,身上就起红包。我小时候最怕这个东西,有时候它们藏在树叶的背后,或树干的皱纹里,我好像对它过敏一样,有一次爬构树,全身起痒包,把家里人都吓怕了,后来难受得不得了,跳进水塘里泡着。别人教一个偏方,拿丝瓜叶揉成绿汁抹身上。 洋辣子的色彩非常鲜艳,而且有好多种,花纺也不一样。小时候在乡下,真的见过形形色色的洋辣子。估计城里面长大的小朋友真的没见过。 还有一种爱偷吃菜叶子的大青虫,肥态可鞠,很可爱。我总觉得它是会满口爆浆的蛋白质,听说有人塞嘴就吃,我确实没有尝过。 《雀瓮》是中国博物学领军人物、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的全新力作。刘教授被誉为“本土博物学复兴之父”,其作品多次斩获“文津图书奖”和“中国好书”等重量级奖项,将科学哲学与生态关怀熔于一炉。这本书以“雀瓮”为生态符号,首次将一阶博物学从植物拓展到昆虫领域,堪称本土写作的示范之作。它融合了超百幅四色全彩精装图片,用艺术纸还原昆虫的灵动美感——这不仅是视觉盛宴,更是心灵洗礼。它以“方寸之间,自成宇宙”的笔触,将科学观察升华为人文哲思:从余甘子网蛾新记录物种的发现,到虫茧孔洞隐喻的“一孔之见”,刘教授引导我们打捞生命的自然史诗。 《雀瓮》核心价值可归纳为三点 科学工具:显微式博物眼,破解生态密码 刘教授以“雀瓮”为切入点,实证解析昆虫与植物的共生机制。例如,书中详述“余甘子网蛾新记录物种”的案例,通过高清图片和田野记录,展示昆虫如何与植物协同进化。这不仅是生态学的新线索,更为读者提供实用方法:学习“显微观察”,从手机镜头转向真实自然。 人文良药:茧孔隐喻,打破认知牢笼 书中最震撼的,是“一孔之见”的哲学反思。刘教授用雀瓮的孔洞,隐喻人类局限:我们常困于自我视角,忽视生态关联。他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:“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来解决问题。” 通过虫茧的象征,书引导读者反思——在气候变化时代,如何超越个人偏见,拥抱万物共生? 实践指南:从观察到行动,重建自然互动 《雀瓮》不只停留在理论,它提供可操作的博物实践。#自然的奇迹 #微观小世界 #生物多样性 #雀瓮 @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#刘华杰作品系列
00:00 / 01:08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3
00:00 / 00:4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543
00:00 / 01:14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0
00:00 / 00:50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902
00:00 / 01:2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633
00:00 / 01:45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