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创作者中心 #创作灵感 心理学中的心理能量消耗。 为什么你明明没干体力活,却总是觉得自己很累?这是因为你的心理能量被消耗太多了。心理能量的消耗一般有两个原因。 第一个原因是付出了太多的情绪劳动。情绪劳动是心理学概念,它指的是一个人日常生活里边,为了让别人舒服,他不得不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。可以简单粗暴的把它理解成任何偏离你真实感受的情绪,它都是一种情绪劳动。 比如说你明明是个i人,但是在朋友聚会时,为了避免尴尬和冷场,你满脸堆笑的去迎合别人的话题,回到家时就已经电量耗尽,没有力气做别的事情,只想躺着。本质上你是在掏空自己,喂养别人。 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能极限,同样的我们的情绪也有自己的极限,情绪被过多透支,我们就容易失去内心的秩序。如果一个人总是小心翼翼的照顾着别人的情绪,还压抑着自己的委屈、失落等负面情绪,就会更容易陷入情绪衰竭,从而产生疲惫感。 第二个原因就是精神内耗。它就像一台超负荷的机器,一点点小事,你就心跳加速,紧张的不行。比如与朋友闹矛盾、被老师批评,或者和家人发生冲突后,这些场景会在脑海里反复回放,无法控制。 这种行为往往源于内心的不安和对未来的担忧,一件事情还没开始,就预想了最坏的结果,担心自己能力不足。例如在开始某件事之前,还没动手,就已经设想了失败的可能性,做事过程中也常被负面情绪干扰,完成后又陷入对结果的不满,反复挑剔,最终自我否定。 知道这些,我们该如何快速恢复心理能量?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精神休息。看电影不是休息,你想看电影就去看电影才是休息。跟朋友一起吃饭不是休息,你想跟谁吃饭,谁陪着你吃饭才是休息。休息不是旅游,不是运动,不是打游戏,不是刷剧,不是一切外在的形式和行为,而是想笑就笑,想不说话就不说话。 至少每天有一段时间,能够做一会自己想做的事,感受自我的存在,这才是真正的精神休息。 #内耗 #心理能量 #心理能量不足怎么办
00:00 / 04:5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23
你的身体和情绪在给你发紧急信号了。 你是否有一种“心力不足”的感觉?像是整个人被抽空了能量,明明想动却使不上劲,甚至对曾经喜欢的事也提不起兴趣。这可能是身体、情绪或生活节奏在提醒你:需要停下来调整一下了。 你并不孤单,许多人都曾走过这样的隧道——光还在,只是暂时被云层遮住了。🌥️💛 以下分享几种可能的原因和应对方式,那些快碎了的朋友可自行对照一下: 1. 能量透支后的自我保护 长期压力、过度忙碌或情绪消耗后,大脑会进入“节能模式”,强制你暂停。这不是懒惰,而是身体在求救。 ✅ 应对:像对待感冒一样允许自己“休息”。哪怕只是发呆15分钟、煮一杯热茶、早睡一晚,都是修复。 2. 意义感暂时缺失 当我们重复机械性日常时,容易陷入“自动驾驶状态”,失去对生活的实感。 ✅ 应对:尝试用微小的新鲜感激活感知:换一条路散步、听完全没听过的音乐类型、记录一件今天让你微微触动的小事(哪怕只是一片云的形状)。 3. 身体能量不足 生理状态直接影响心理能量:睡眠不足、饮食失衡、缺乏运动,都会让情绪持续低迷。 ✅ 应对:优先调整基础生理节奏—— · 睡眠:哪怕睡不着,也固定时间躺下闭眼放松; · 饮食:适当补充蛋白质、维生素B族(如坚果、鸡蛋); · 运动:从“5分钟拉伸”开始,不强求强度,重在启动。 4. 情绪淤积未释放 未被表达的焦虑、孤独或失落,会像暗流一样消耗能量。 ✅ 应对:用简单的方式“清理情绪缓存”—— · 写流水账日记(不修饰,只管写); · 对镜子说一句“我知道你最近很累”; · 听一首契合心情的歌,让情绪随音乐流出去。 5. 与自然失联的钝感 长期待在室内/虚拟空间中,感官会变得麻木。 ✅ 应对:每天花10分钟接触自然:摸一摸树叶的纹理、感受风吹在皮肤上的温度、看天空的变化——自然能悄悄帮你充电。 ✨ 关键原则: 不必强迫自己“立刻好起来”。能量恢复像溪流汇积,需要耐心。今天只要做一件“对自己温柔”的小事,就是向前了一步! #提升自己 #干货分享 #正能量 #智慧人生
00:00 / 02:5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3
00:00 / 00:57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5416
00:00 / 34:1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54
00:00 / 23:32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61
00:00 / 01:27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0
00:00 / 00:4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