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:00 / 01:52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8
00:00 / 00:5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8
00:00 / 00:2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0
00:00 / 01:28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8
00:00 / 00:40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1
00:00 / 03:57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84
00:00 / 04:14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70
陈容4月前
两千多年前的五月初五,汨罗江水卷着楚地的风,记下了一位诗人最后的背影。他是屈原,那个把家国刻进诗行的楚国人,用一生写尽“路漫漫其修远兮”的求索,也用纵身一跃让端午成为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纪念。 【楚宫辞:香草美人里的赤诚】 他本是王族贵胄,博闻强识、明于治乱,楚怀王曾将“变法图强”的厚望托于他。朝堂之上,他敢直言“举贤而授能兮,循绳墨而不颇”,用《离骚》里的“香草美人”喻指贤良与奸佞——兰草是忠,萧艾是佞,他将政治理想织进诗的经纬,却遭靳尚、郑袖之流谗言构陷。当“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”成为常态,他仍在《九章》里呐喊: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”,那是楚国士大夫最孤勇的坚守。 【汨罗恨:山河破碎处的绝响】 秦兵破郢都的消息传来时,他已被流放沅湘十年。鬓发如霜,衣衫褴褛,却仍在《天问》里叩问苍天:“何阖而晦?何开而明?”不是愤懑,是目睹家国沦丧的血泪质问。渔夫劝他“与世推移”,他却以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”作答——宁做江底沉石,不做随波浊流。那日,他抱石投江,江水吞没的不仅是肉身,更是一个王朝错失的救国良机 如今端午的粽叶裹着糯米香,龙舟竞渡的号子穿透时空。人们说投粽喂鱼,是怕江鱼伤了他的身体;挂艾草、饮雄黄,是想借草木之性驱走奸邪。但真正让端午不朽的,是屈原用生命写下的命题:当理想与现实碰撞,是否还敢做“众人皆醉我独醒”的孤行者? 他的诗里藏着答案: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是忧国忧民的底色,“诚既勇兮又以武,终刚强兮不可凌”是民族精神的脊梁。两千多年后,我们剥开粽叶,尝到的不仅是米香,更是一个诗人用生命焐热的家国情怀——那是中国人血脉里永不褪色的“屈原魂”。#
00:00 / 00:5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