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:00 / 02:45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2
NPD与自恋的核心区别: 一、本质属性:正常特质 vs 病理障碍 • 普通自恋:是人类正常的人格特质(如适度自我肯定、在意他人评价),源于健康的自我价值感,像“人格的小装饰”,不会影响核心生活功能。 • NPD:是精神障碍,属于“人格结构异常”,核心是自我认知扭曲、共情能力缺失,像“人格的结构性缺陷”,会持续损害心理功能。 二、表现强度:偶尔出现 vs 持续固化 • 普通自恋:呈“情境性”,仅在特定场景显现(如成功后短暂炫耀、被批评时轻微抵触),多数时候能保持理性,可自我调节。 • NPD:呈“稳定性”,跨场景(工作、亲密关系、社交)持续存在,症状至少维持6个月以上,且行为模式僵化,无法自主调整。 三、功能影响:无损害 vs 显著破坏 • 普通自恋:不影响正常生活,甚至能带来积极作用(如提升自信、驱动自我提升),不会导致人际关系破裂、职业受阻等问题。 • NPD:会造成“功能性损害”,比如频繁引发人际冲突(因剥削性、傲慢被孤立)、职业发展受限(因听不得批评、无法合作)、情绪调节障碍(因缺乏赞美陷入抑郁或易怒)。 四、自我认知:有洞察力 vs 无自知力 • 普通自恋:能客观认识自身的自恋倾向(如意识到“我这次有点太炫耀了”),接受他人批评并适度反思,不会否认问题。 • NPD:存在“认知扭曲”,缺乏自我洞察力,拒绝承认自身问题(如将他人批评归因为“嫉妒”),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,甚至指责指出问题的人。 五、共情能力:完整 vs 缺失 • 普通自恋:共情能力正常,能识别并回应他人感受(如朋友难过时会安慰),只是偶尔优先考虑自身需求。 • NPD:核心特征是“共情能力缺失”,无法理解他人的情绪和需求,对他人的困境无动于衷,甚至会利用他人的痛苦满足自身需求。 一句话总结: 普通自恋是“我觉得自己不错,也能接受别人不错”;NPD是“我必须比所有人都强,别人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我的需求”——前者是可控的自我肯定,后者是失控的病理状态。 #npd #自恋型人格障碍 #婚姻 #女性成长 #看图识人
00:00 / 01:3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693
00:00 / 06:0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0
00:00 / 02:00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4
00:00 / 00:54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28
厉志華5天前
很多人错误的以为我们的人生仅仅就是为了活着,其实做人有很大的学问,“活着”和“自由健康快乐的活着”完全是两回事,根据《国家老年健康评估指南(试行)》标准:65岁以后仍能完全生活自理,基本无慢性病干扰,算是优秀;70岁还能独立生活、无严重功能障碍,算是达标;75岁还能基本活动自如、思维清晰,属于健康老年人。如果75岁时已经需要家人照顾、频繁住院、记忆力严重下降,那就不属于“健康老龄”。所以,“达标”的标准,不是活得久,而是活得有质量。随着年龄不断增长,人体的各项系统;免疫、代谢、神经、内分泌都会逐步衰减,这不是病,是自然规律。问题是,大部分人并不自知,还在用年轻时的生活方式对待年老的身体:高盐高油饮食,血压悄悄升高;不运动,肌肉量逐年下降;熬夜、焦虑,免疫力持续走低;体检指标异常,拖着不管一拖几年。结果就是,人还没老,身体先垮了。所以,健康长寿难,就难在“自以为还能撑”。你现在多健康,60岁以后就多轻松,健康不是“年纪大了再说”,而是年轻时积累的结果。你现在的饮食习惯、生活方式、体重管理、运动频率、是否吸烟饮酒,全都在“预支”未来的健康年限。别等到70岁才想起锻炼,别等到住院才开始吃药。健康活到75岁不是奢望,只要你现在开始在意,它就能变成现实。愿你自由健康快乐的活着,到了80多岁90多岁时仍然能够去公园散散步,去超市购购物,顺便再去吃个肉饼吃碗馄饨拉面什么的,还可以去菜市场买点菜,自己亲自下厨房做自己喜欢吃的饭菜😄😄😄😄😄😄请记得: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我们自己#原创视频 #记录生活 #纪录美好生活 #一人一车一世界 #人生是一场旅行
00:00 / 02:22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07
00:00 / 00:40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