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:00 / 01:40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534
00:00 / 01:1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19
糖尿病就像是身体的“糖处理系统”出了故障。我们吃饭摄入的糖分(碳水化合物)无法被有效利用,导致血液中的糖分过高,从而损害全身器官。 糖尿病管理的“五驾马车” 这是糖尿病管理的经典理念,五个方面缺一不可,像五匹马一样共同拉着健康这架车前进。 第一驾:教育学习 知识是最好的医生。 了解糖尿病是什么、如何管理、并发症有哪些,才能变被动为主动,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。 第二驾:饮食控制(管住嘴) 这不是“不能吃”,而是“会吃”和“巧吃”。 · 定时定量: 三餐规律,避免暴饮暴食。 · 均衡搭配: 推荐“餐盘法”: · 1/2餐盘: 非淀粉类蔬菜(如绿叶菜、西兰花、黄瓜)。 · 1/4餐盘: 优质蛋白质(如鱼、鸡胸肉、豆腐、鸡蛋)。 · 1/4餐盘: 全谷物主食(如糙米、全麦面包、燕麦、藜麦)。 · 远离“糖衣炮弹”: 严格限制含糖饮料、糖果、糕点、油炸食品等。 · 选择好零食: 如一小把坚果、一个西红柿、一根黄瓜等。 第三驾:合理运动(迈开腿) 运动是天然的“降糖药”。 · 推荐运动: 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骑自行车、太极拳等有氧运动。 · 建议频率: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(感觉微微出汗、心跳加快),分次进行。 · 注意: 避免空腹运动,防止低血糖。运动前后最好监测血糖。 第四驾:药物/胰岛素治疗 当生活方式干预无法控制血糖时,就需要“外力”帮助。 · 口服药: 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胰岛素或减少糖分吸收。 · 胰岛素: 直接补充身体缺乏的胰岛素。 · 关键: 严格遵医嘱! 不要自行停药或改量。 第五驾:血糖监测 这是管理的“眼睛”,告诉你管理效果如何。 · 家用血糖仪: 像“侦察兵”,随时了解血糖水平。 · 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: 像“成绩单”,反映过去2-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,是医生调整方案的重要依据。 需要警惕的两个“极端” 1. 高血糖: · 症状: 口渴、多饮、多尿、乏力、视力模糊。 · 危害: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心、脑、肾、眼、足等严重并发症。 2. 低血糖(更危险,需立即处理!): · 症状: 心慌、手抖、出冷汗、头晕、饥饿感强烈。 · 怎么办(记住“15-15法则”): · 立即补充15克快速升糖的碳水化合物,如: · 半杯果汁或含糖汽水
00:00 / 00:4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37
00:00 / 00:4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385
这4种糖尿病,真有机会停药!看看有你吗? #糖尿病 #硬核健康科普行动 #控糖 #糖尿病逆转 谁告诉你,得了糖尿病就得吃一辈子药、打一辈子针? 尽管糖尿病是慢性病,通常需要长期服药,但不是所有人都被判了“无期徒刑”。在医学上,有一种状态叫“糖尿病缓解”,也叫糖尿病逆转,说白了,就是不吃药血糖也能达标。 以下这四种情况,就是最有希望实现“缓解”的幸运儿。 第一种:刚确诊、血糖不算太高的2型糖友。 在这个阶段,很多人的胰岛功能损伤并不严重,只是有些胰岛细胞在高血糖毒性作用之下处于“休眠状态”。通过积极地调整生活方式,控制饮食、加强运动、减轻体重,完全有可能唤醒它们,实现逆转。 第二种:年轻、肥胖的2型糖友。 别觉得肥胖是坏事,对这类人来说,肥胖恰恰是问题的核心,也是解决问题的钥匙。他们往往是因为肥胖导致了胰岛素抵抗,胰岛本身功能不差。只要能下决心把体重减下来,胰岛素的敏感性恢复了,停药的机会非常大! 第三种:妊娠期糖尿病的宝妈。 很多妈妈在怀孕期间血糖升高,但生完宝宝后,随着激素水平恢复正常,血糖也常常会“自愈”,一般不需要长期用药。 但要记住,有过这段经历,未来得2型糖尿病的风险还是更高,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要继续保持。 第四种:继发性糖尿病患者。 这类糖尿病是有明确“元凶”的,也就是得了一种会影响血糖的其他疾病,比如库欣综合征、肢端肥大症、嗜铬细胞瘤、甲亢等,或者服用了糖皮质激素等可以影响血糖的药物。只要把源头疾病治好,或者停用相关药物,血糖往往就能恢复正常。所以有些糖尿病,不能一味地吃药,还需要进一步筛查一下病因。 重要提醒:是否能停药、何时停药,必须由你的专科医生来决定!停药不是终点,而是更需要自律的开始。
00:00 / 02:00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35
00:00 / 04:48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6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