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:00 / 01:34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514
Basket1周前
背越式跳高训练指导 你是否在跳高上找不到正确训练方法?我自学背越式跳高进入校队,积累了不少针对性练习方法,能帮你少走弯路。 初三校运会,是我和跳高的初次相遇。当时我匆忙看视频模仿动作就上场,成了初学者错误动作的“集合体”:坐着过杆,斜着过杆,过杆时没充分挺髋,动作僵硬;助跑没节奏,起跳点也把握不准,每一步都慌乱。 不过,这次校运会上,我打破了上一次亲眼目睹学长以 1610的高度打破校运会跳高纪录。那一刻,我深受震撼,对跳高的热爱迅速滋生,从此踏上自学背越式跳高的路。 初三在忙碌学习和对跳高的痴迷中过去,因中考我暂时搁置训练。高一,我才重新有机会接触跳高,可场地和器材受限,只有校运会前一个月能尽情练习。 这一个月,我不断摸索改进。坐着跑的错误动作慢慢纠正,起跳点也逐渐找准。或许是长身体提升了肌肉力量,一次练习中,我以不成形的背越式跃过 171 的高度,信心大增,更坚定了在跳高路上走下去的决心。 高二校运会,学校早早开放跳高场地和器材,我有了更多练习机会。凭借高一的基础,一次练习中我突然找到感觉,做出漂亮的背越式流畅过杆动作,仿佛打通了任通二脉,领悟了精髓。一次练习中,我跳到了和身高一样的高度,突破自我的喜悦让我难忘。 带着这份激动,我走上校运会赛场,成功越过 182 的高度。全场掌声欢呼声响起,这个成绩是我之前不敢想的,它是我跳高生涯的里程碑,也是我人生的转折点。 因这次出色表现,体育老师推荐我成为体育特长生,我正式开启体育生涯。但现实有挑战,因教练资源、场地器材等问题,我的跳高训练遇瓶颈,成绩停滞。无奈之下,跳高专项改成竞赛 200 米,我和跳高短暂失缘。 大二院运会,我竟在不经意间做出标准背越式动作(其实是技术动作形成的最后阶段,自动化阶段),成功跳过 194 的高度。那根比我高半个头的杆子,自己也有些意外。 也正是这一跳,让我进入师大大跳高校队,接受更专业训练,系统学习背越式跳高知识,对这项运动有了更深刻见解。 回顾这段学习历程,我积累了不少经验。针对初学者斜着过杆、坐着过杆、跳高脖子疼等问题,我总结出有效解决办法。 我带过一个学生,刚开始练习背越式跳高时,动作不规范,斜着、坐着过杆。我只用两节课,就帮他纠正错误,让他能流畅做出完整背越式。虽因学生隐私没放视频,但我想说,我的经验能让初学者少走弯路,快速掌握技巧。 感谢观看!欢迎来聊!#跳高
00:00 / 01:0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352
00:00 / 00:1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10
00:00 / 02:45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70
00:00 / 00:08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494
🩵 解锁弹跳潜能:快速提升跳跃能力|运动表现。如果您希望有效提升跳高能力,可以考虑在训练计划中融入激活后增强(PAP)的概念 激活后增强是指在经历中等至重度阻力的肌肉收缩后,紧接着进行一项与前者动作模式相似的轻阻力运动。例如,在完成一组深蹲后,直接进行爆发性的垂直跳跃。研究表明,后激活增强能够显著提高力量输出,从而为提升速度和跳跃高度提供支持 为了使激活后增强的效果最佳,所配对的动作应具有相似的运动模式。例如,将适当负荷的深蹲与跳箱训练相结合,可以充分发挥后激活增强的效益;而将深蹲后配对推举动作则可能削弱效果 现有研究指出,诸如等长收缩、离心超负荷(130% 1RM)及大重量负荷(80-90% 1RM)均能提高后续运动表现。尽管一些研究探讨了轻量且高速运动诱发后激活增强的效果,大多数证据仍支持使用超过80% 1RM的大重量负荷,以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除了选择合适的重量外,管理训练量与休息间隔同样至关重要: * 过长的休息时间会降低后激活增强的效果,限制表现提升; * 相反,过短的休息时间或过量训练则会导致疲劳,影响整体运动表现 找到训练量和休息时间之间的平衡,是最大化激活后增强效果的关键所在 #健身干货 #运动表现 #运动表现训练 #弹跳 #弹跳训练
00:00 / 01:57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555
00:00 / 00:15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3
00:00 / 00:36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30
00:00 / 00:48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58
00:00 / 00:55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95
00:00 / 00:2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4
00:00 / 02:0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12
00:00 / 01:02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47
00:00 / 00:27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