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:00 / 02:30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969
00:00 / 01:58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734
1993年后,三峡100多万人都迁移,当时有上海、广东、山东、江苏等11个省可供选择,移民经费400亿,每家包20年的安置费,每年都有600元补助,上到80岁老人,下到3个月婴儿,都要举家搬迁。 在那一年,中央正式通过了修建三峡大坝的决议,以此来减少洪涝、发展水电、促进航运与旅游。但大坝在修建后,三峡会成为一个巨型水库,水位即将逐渐上升175米,这便意味着沿途一带的农田和房屋都将会被彻底淹没。 紧接着在1993年,中央正式开展了移民工作,来自重庆、湖北两省的11座县城的群众,都需要迁至本省其他区域,甚至有十数万人还要迁至东部和南部各省。毫无疑问,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迁徙,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,为了国家的重大工程,三峡的原住民们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。 不过一般来说,安置工程动迁居民有两种方法: 异地安置和后靠安置,各有其优缺点。异地安置是把居民迁移到远离家乡的其他地区,从零开始新生活。作为补偿,往往会把这批居民迁往比自己故乡更发达的地区,帮助他们找到更好更新的致富机会,抵消因为远离故乡而造成的不适。 这些三峡的这些居民被安置到了遥远的广东、上海、浙江、福建等多省市和地区,他乡的语言、饮食、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与原来的家园截然不同。当时迁移的路上到处是横幅和标语,人们"舍小家,为大家,支援三峡建设为国家",但是"小家"哪那么容易就能舍得呢? 世代相传的乡土情谊,在一夜之间变得遥不可及,这种心理上的断裂与适应新环境的挑战,一下令一些人感到不适。"那些书里所写再大的悲,都无法与三峡移民远离故土的疼痛相提并论。"90年代末,涪陵作协主席李世权曾亲眼目睹一个家庭的外迁经历。"一家五六口人,年轻的都打算走了(被移往广东),家里80多岁的老头子拗着就不走。当然,他也走不动了:他得了重病。后来他说:好在我得了病啊,不然离开住了一辈子的地方,谁受得了啊?"也许,对于他们来说,家国情怀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。但无论如何,当国家需要他们牺牲时,他们总是义无反顾地站出来。这就是华夏儿女们不分彼此的民族情怀吧。事实证明,这些三峡原住民们的牺牲没有白费,这一年,三峡工程正式开始蓄水发电,至2009年彻底竣工,整个三峡工程共投入资金2078.73亿元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,三峡大坝总库容量达393亿立方米,发电力达2250万千瓦,位居世界第一。
00:00 / 01:15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9
00:00 / 03:28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99
00:00 / 12:26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N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