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一旦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,就会对死亡感兴趣。 从心理学角度看,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心理机制——当个体的“意义系统”崩塌时,死亡可能成为最后的“意义替代品”。 这种状态在临床心理学中被称为“存在真空”,由维克多·弗兰克尔提出。当一个人失去价值感、目标感和连接感,大脑的奖赏系统会持续处于低激活状态,导致多巴胺分泌急剧减少,这就是为什么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。 此时,死亡想象可能成为大脑试图解决“意义危机”的极端方式——通过思考生命的终结,来对抗无法忍受的意义缺失。这本质上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失效,特别是“升华”和“压抑”功能的崩溃。 研究发现,这种状态往往伴随着前额叶皮层对边缘系统调控的减弱,导致对危险的认知评估出现偏差。这不是简单的抑郁,而是更深层的“存在性抑郁”——个体在意识到生命有限性后,因找不到足够理由继续存在而产生的深层心理危机。 重建连接是关键的干预方向。从微小但确定的身体感受开始,重新激活感官与现实的连接;寻找“足够好”的微小目标,而非宏大意义;建立哪怕脆弱但真实的人际时刻。神经可塑性研究表明,持续的行为改变能重塑大脑的意义感知通路。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发现,而在于建构——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,我们仍然拥有选择如何诠释的终极自由。
00:00 / 01:26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42
00:00 / 01:1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0
00:00 / 09:07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3769
00:00 / 01:32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303
00:00 / 00:2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7
00:00 / 01:06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50
抑郁?那就重新养自己,活着就好。 有一段时间感觉整个人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,手会抖,呼吸会困难,胸闷气短…… 人很奇怪,自己都不痛快了,还要想着得活着,谁谁不能失去我。不能死去只是因为他们还需要我,而不是我需要我活着。 需要看心里医生吗?我觉得她们救不了我。如果我想消耗自己。 很多道理我们都懂,但是我们自己不想放过自己。所以心理医生没用,他们会一遍一遍的撕开你的伤口,吃药会发胖,我不想那么丑。 人在经历大悲之后大概身体都会变差,我发现自己胖了,肿肿的,我以前很爱自己呀,胖了就去管理身材,瘦下来以后就没有发胖过了,直到父亲走了,内心崩塌了,我的山倒了,我自责,我愧疚。 我很爱我的父亲吗?大概是爱的,虽然从小到大父母都不太和睦,很多时候在吵架,但是我知道,父亲是爱我的。 是什么时候开始觉得不能再耗自己呢?24年中吧。师父过去我工作的地方,给我看了办公摆设,他看着我,你要是继续这样下去,我也救不了你。 我怕了,人总是在自己摔倒不行的时候想去证明我还可以。实际已经告诉你了,有时候栽了你得认。 我认了,一无所有了。风口的钱赚过了,红利的钱赚过了,投别人全亏,就是不行了啊,投自己怎么样都不亏。 我开始反观,开始感受自己,开始跟自己沟通,调 整。几个月以后,师父说,“你回来了。” 那一刻泪流满面。感恩我的恩师。 五月,我开始尝试没有接触过的领域,开始接纳过去,已经发生的事已经无法改变。 我策划了一场出走,去重新养一遍自己。中间遇到了很多阻碍,我还是突破出来了。 六月十日,我来到了这座城市。提前租好了房子,买好了生活用品,买了一个小锅,解决吃饭问题。 带了几千块钱,就出来了。 到这个城市的时候,好像心特别平静,那是我在熟悉的环境里没有的感觉。拆快递,布置好所有,我睡了一个这么久以来最安稳的觉,虽然我没怎么失眠过,只是质量不是很好。 我开始自观,我瘦了一圈了,头发长回来了。 我每天自己做饭,没有吃一顿外卖,带着我老师给我的矿物质营养液,养黄豆芽,养豌豆苗,养绿豆芽,养麦苗,养小番茄,撒了一点菜籽,刚开始种子不好,我又重新买豆子,慢慢的开始每天都有一道豆芽菜。吃不及,又开始做豆浆,做麦苗汁,口感很好。 看着它们鲜活的样子,我看到了自己,哇哦~我把自己又养了一遍。 历时一个月,我的体型又变好了一些。你看我能行。我好像重回了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。 我依然很爱自己,哪怕无人爱我了。 #爱自己
00:00 / 07:08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