暖 阳2周前
一个人能量越来越高的核心心法是什么? 有没有感觉到,明明没做什么体力活,一天下来却感觉身体被掏空,疲惫不堪。或者,跟某个人聊了几句就觉得心烦意乱,好半天缓不过劲来。这种累,不是身体的累,是心累。是你的内在能量在被无形地消耗。我们总以为能量是靠吃饭,睡觉,补回来的,其实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,是心智能量的水平,一个人能量越来越高的核心, 其实就藏在四个字里:事不入心。 想做到“事不入心”,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心法,就是学会 -分离课题。 这个概念来自心理学家阿德勒,意思是,你要分清楚,一件事,到底是谁的课题。 判断标准很简单:这件事的直接后果,最终由谁来承担? 举个例子,你努力工作,是你的课题,因为结果,升职加薪或者能力提升,是你自己承担的。 你的上司怎么评价你,那是他的课题。他可以选择欣赏你,也可以选择无视你。你努力去迎合他的所有偏好,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,最后他可能还是不满意。这就是用自己的能量去干涉别人的课题,注定徒劳无功。别人误解你、嫉妒你、在背后说你坏话,这些通通是“别人的课题”。你无法控制他们的想法和嘴巴。你要做的,是管好“自己的课题”-一我该如何应对? 是付之一笑,还是用实力让他们闭嘴?把别人的课题还给别人,把自己的课题做好。 当你能清晰地划出这条边界时,你的世界会瞬间清爽起来。 你不会再因为别人的眼光而内耗,不会再因为无法控制的事情而焦虑。 你的所有心神,都会聚焦在自己能掌控的人生轨道上。这,就是能量回流的过程。 争对错,是最低级的能量消耗。 我见过太多人,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,浪费在和别人争论对错上。 在工作中,因为一个方案细节跟同事互不相让;在家里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,跟伴侣争个高下。 你有没有想过,争这些究竟有什么意义?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达克效应”,意思是,他们不是没脾气,也不是认怂,而是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:我的能量,是用来解决问题、创造价值的,而不是用来证明“我比你对”的。 面对不理解和挑衅,他们内心毫无波澜,甚至还会礼貌地附和一句:嗯,你说的都对。然后转身,继续做自己的事。把自己当成“筛子”,而不是“海绵”。很多人都搞反了, 习惯性地把自己当成一块海绵,外界抛过来什么,就吸收什么。 别人一句无心的评价,你揣摩半天; 工作里一点小小的摩擦,你反复咀嚼;朋友圈里谁又秀了什么,你心里泛起波澜。好的坏的、真的假的、有用的没用的,你照单全收。
00:00 / 04:0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85
00:00 / 01:16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5
岁岁年4天前
这一路上真的很不容易。因为徒步前一天晚上太兴奋太冷没有睡着,早起五点起来,头很晕。到达野马海子的下车地点之后走了一段公路,当时没有明显的感觉。直到上了山,爬了高度还不到二十米的时候我就开始明显的高反,开始喘不过气开始累开始没有力气,我在原地休息了两分钟,当时有点恐惧,但是看到小伙伴们都在坚持,我决然的往上爬,走一段休息一段,可是体力不支,从最开始的队头到队尾,高反到连上一步石头都要透支,越往上爬高反越严重,我开始头疼,心脏频率很高,开始眼花,好在四个队长一路上都很关心我,很照顾我,鼓励我。就这样一步步地,我成功登顶了!没有吸氧,只靠两块面包,两小杯热水,半瓶可乐(雪山的低温冰冻可乐,在雪山上喝真的绝了!)和来自陌生朋友的一块巧克力,我成功了!在下撤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的高反和体力透支,甚至看远处的雪山都是抖动的模糊的,但在队友和队长的陪伴下坚持下来。一路上都有哥哥姐姐们分享他们的趣事,几个领队虽然都是学长,但真的真的很负责,经验也很丰富,会耐心的教我登山杖怎么用,姐姐也会帮我穿冰爪。因为我年龄比较小所以大家都很照顾我,真的很感动!最勇敢的是18岁的自己,最应该感谢的也是我自己,雪山没有护栏,稍微不慎就会滚落到悬崖,但是我勇敢的,一步步用愚钝的脚步,不扎实的脚步,摇摇晃晃的脚步,成功地给此次旅程画上完美的句号。在回大巴车的路上,我和小伙伴都有严重的高反和失温,一眼望不到头的公路,白茫茫雾蒙蒙的一片,很绝望,似乎已经是极限,但是找到大巴车上车那一刻,司机师傅说了句“辛苦啦”,感觉一切都值了,到了车上也是很久缓不过来,失温和头痛欲裂,让我晕过去两次,但不管怎样,我觉得都值得,我还会挑战自己,爬很多很多座雪山,去更高更远的地方。最后,扎西德勒。 #雪山徒步 #感受雪山下自由的风 #户外登山
00:00 / 01:07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7
00:00 / 02:40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7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