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:00 / 01:10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
《跳竹竿》音乐课教学:在律动与传承中绽放民族文化光彩 精彩点评: 这节《跳竹竿》音乐课围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展开,融合音乐感知、舞蹈体验与创意实践,整体设计逻辑清晰、互动性强,既有知识传授又有情感培育,体现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。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: 一、教学目标与文化渗透 目标明确,紧扣核心 课程以“感受竹竿舞音乐特点”“体验跳竹竿的基本节奏与动作”“激发民族文化传承意识”为核心目标,通过听、唱、跳、创等环节层层递进,既落实音乐知识(如节拍、旋律特点),又渗透非遗文化教育,符合新课标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的要求。 文化融合自然 结合苗族民歌《栀子花开白又白》改编的乐曲,引入黎族打柴舞对比,拓展学生对多民族竹竿舞的认知,强调“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”,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,情感升华自然不生硬。 二、教学流程与互动设计 环节紧凑,层次分明 从“乐音启步”的节奏导入,到“影绘舞韵”的文化认知,再到“曲韵寻幽”的旋律分析、“竿间蹁跹”的实践体验,最后以“创艺焕彩”的创编展示和“课后传韵”的文化传承收尾,逻辑连贯且动静结合。尤其是“竿间蹁跹”环节,从打竿节奏到跳竿步伐再到分组协作,由易到难,符合学生技能学习规律。 互动形式丰富 师生互动:通过提问(如“竹竿舞在什么场合舞动”)、即时评价(“你真是个音乐天才”)激发学生参与,课堂氛围活跃。 生生互动:分组创编、互评(如“给小组评星”)培养合作与批判性思维,例如一组加入口号、二组创新十字形竹竿布局,体现学生的创造力。 多感官体验:结合听觉(听音乐、唱旋律)、视觉(看视频、观察动作)、动觉(拍节奏、跳竹竿),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,避免单一讲授的枯燥。 三、教学方法与课堂管理 情境化教学突出 通过播放课件视频、模拟打竿跳竿场景,营造沉浸式“竹竿舞”体验,让学生直观感受少数民族节庆氛围,拉近文化距离。 循序渐进的引导 在“曲韵寻幽”环节,先聆听感受节拍情绪,再视唱分析旋律特点(如相似乐句、音符组成),由整体到细节,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音乐要素。 课堂管理细致 注意事项中强调“筷子摆放”“录像重点”“学生表现引导”等细节,体现教师对课堂流程的把控能力,确保活动有序开展(如分组练习时明确打竿者与跳竿者分工)。 #精品课 #音乐课堂 #《跳竹竿》
00:00 / 39:51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40
00:00 / 01:48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