奔跑带来快乐的原因可以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进行分析。 生理层面: 内啡肽的作用:奔跑时,身体会分泌内啡肽,这是一种内源性的具有类似吗啡作用的肽类物质,被称为“快乐激素”。内啡肽能够缓解肌肉酸痛、降低运动不适感,并作用于大脑的奖赏中枢,让人产生轻松、愉悦的“跑步快感”(Runner's High)。通常需要连续跑步20 - 30分钟以上,身体感知到肌肉的轻微疲劳与能量消耗时,大脑才会主动分泌内啡肽,带来通体舒畅的松弛感。 多巴胺的影响:多巴胺主要参与兴奋和开心的信息传递,与情欲、感觉有关。跑步可以增加纹状体、下丘脑、中脑和脑干中的多巴胺水平。多巴胺不仅在人获得快乐时分泌,还会在“期待快乐”的过程中提前激活。例如,当你想着“跑完能喝冰可乐”,大脑就会提前分泌多巴胺,增强“想跑的欲望”。而且,身体会“记住”这些快乐,跑的次数越多,身体对多巴胺的反应就越灵敏。 血清素的调节:血清素负责维持情绪的平和,缺乏血清素时,人容易陷入焦虑、烦躁或低落状态。跑步能促进大脑中血清素的合成与释放,许多人在压力大、情绪差的时候,通过跑步可以缓解负面情绪,形成“情绪不好就去跑步”的条件反射。 其他生理益处:户外奔跑增加了光照,有助于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,对改善情绪十分有效。此外,跑步还可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,改善食欲,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;塑形,改善自我形象,增强自信;改善睡眠质量,使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,这些生理上的改善也会对心理产生积极影响,让人感到更有活力和快乐。 心理层面: 注意力转移:奔跑时,人的注意力从日常的烦恼和忧虑中转移出来,专注于身体的运动和周围的环境,使思维得到暂时的清空和放松。例如,在跑步时,眼前只剩下江面的灯光和自己的脚步声,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。 成就感:完成一定的跑步目标,如距离、速度或持续时间的突破,会带来成就感和自我肯定。这种积极的心理反馈会引发愉悦情绪,让人产生“战胜自己”的满足感。 掌控感:通过跑步,人们可以从“跑500米就气喘吁吁”到能轻松完成更长距离,每一次距离的突破、每一次配速的提升,都是对“自我能力”的直接证明。这种掌控感会延伸到生活的其他领域,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。 社交互动:如果是参加跑步团体或与朋友一起奔跑,社交的支持和互动也能增加愉悦感。跑团中的陪伴和鼓励,能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力量。#十公里打卡 #跑步锻炼的不是体能而是意志
00:00 / 00:20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55
00:00 / 01:57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9
00:00 / 02:19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55
00:00 / 02:4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73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