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ho_1周前
你真的认识自己吗? 我很早开始看关于灵性成长的书籍,到最后发现我在这其中的表现存在很大一部分灵性逃避,我开始了解不同的宗教,发现其实世界的真相依旧无法触及并且难以深入体验,被影响着说要放下欲望与野心,但我发现二十出头的年纪,想闯荡的心很难平静,大概灵魂的欲望是对命运的先知吧。 十八岁的我,对自我认识极其混乱以及理想化,无法把自信建立在自身才华,技能等客观依据上,原本构成自信的要素,现在需要先得到他人的认同与赞扬,才能转化为自我认同。而这种模式是极其不稳定不合理的。 作为在东亚努力教育下成长的小孩,豆蔻年华的我,似乎视野总被局限在一个封闭的圆圈里。我们要足够好,足够优秀,才值得肯定,值得被爱,不枉来人间走一次,这种思维模式往往根深蒂固。导致的心理就是自我的脆弱,我用理想的自我来否定真实的自我,我厌恶真实的自我转而去寻求外界的认可,并且从未真正认清自己。反映出来的行为则是自我物化与人设管理,而互联网时代搭建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,而这不仅带给我们落差感,与此同时也鼓励了依靠外部世界他人评价反馈来定义自我的模式。 当我们还是小婴儿的时候,我们单纯、幼稚,拥有全能自恋。四、五岁进入童年与成长期,我们开始意识到世界并非围着自己转。倘若成长期的我们得到良好的教育,健康自恋就能形成,倘若被功利主义与控制欲强亦或溺爱的家庭支配,被焦虑与制度压力感染,有可能会形成自恋创伤。自恋创伤会使我们可能用自我贬低作为寻求认同的武器,或者形成高自尊低自信的认知模式。 人是社会性动物,我近来融入了一个新的环境,或许是因为新鲜,或许是环境良好,我感觉自己相比从前更积极、成熟了一些。与其完全克服自恋,不如适度共存。高幸福感与自我认同感是无法延续的,人生就是偏向要么痛苦,要么无聊的天秤,我们只能在其中尽可能地保持平静,在独处时认识到孤独是人的宿命。并且明白只有自己能理解自己,尽量少地寻求他人认同,少地去自我否定,多去做喜欢的事情。 我既是世界的中心,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。 我始终在认识自我的路上前行。#生活碎片 #青春 #感想
00:00 / 02:42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21
00:00 / 35:3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0
00:00 / 00:34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3669
00:00 / 02:24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4359
00:00 / 00:32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82
00:00 / 02:15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67
00:00 / 01:24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177
00:00 / 08:23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64
00:00 / 00:40
连播
清屏
智能
倍速
点赞313